【夢逐全新教育(4)】
成 思
吟誦,即是有節奏地大聲誦讀詩文。這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,也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。二千多年的教育與學習實踐證實,吟誦既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,更是獲得語感的重要途徑,利于記憶與理解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如何弘揚這種誦讀經典的傳統方法,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持續加以研究與創新。
然而這畢竟是誦讀經典詩文的方法。方法是由其內容決定的,并應服務于內容。因此,精選適合于幼兒吟誦的經典詩文,則應成為形成與發展幼兒語文素養的前提與核心。
在經五千年積淀的中國燦爛文化中,經典古詩文浩如煙海。誠然人腦有著巨大的記憶潛能,但也不能把所有的經典都一古腦兒的塞進幼兒腦中。這就需要在古典詩文的海洋中尋覓、遴選適合幼兒的經典。
古往今來,無數的教育家、文學家與學者,在這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,形成了諸多善本。但由于編撰者對適合幼兒的經典這個遴選的總目標,有著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”的見解,便有了各自選編的標準。標準不同,選編的詩文篇目自然有別。
時代的發展,科技的進步,使筆者在學習古今選本中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遴選標準。這標準主要是:
一、真、善、美先入為主的原則。幼兒的心靈是純潔的,他對自然界、人世間的一切都渴望感知,好奇心極強。然而人世間既有真、善、美,亦有假、惡、丑。為使真、善、美成為人生的底色,本著先入為主的原則,對幼教乃至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,均應是清一色的真、善、美,以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??圩?。這是一條根本原則,是靈魂。據此,只能讓那些閃爍著真、善、美的普世價值的經典古詩文,有序走進幼兒的心靈。對于內容有違這一原則,即使藝術性很高的經典古詩文,也只好暫亮紅燈。
二、順序漸進地獲取全面認知的原則。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,人世間是真、善、美與假、惡、丑的統一體。在人生的幼兒階段鋪就了必須的真、善、美底色,有了抵御小災小病的基本免疫能力時,就應隨著他們的健康成長,不失時機地逐步讓他們感知真、善、美的反面——假、惡、丑,以獲取全面的認知,進而讓他們在風雨中鍛練成有骨氣的中國人。
三、以感知生活、適應環境為主體。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,因而人總是社會的人。幼兒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,也是一個不斷突破時間與空間范圍的過程。人為了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,便構成了生活。幼兒生活從家庭走向社區、走進社會,也是在積淀感知家庭生活經驗的基礎上,去逐步適應社區乃至社會生活。社會生活是復雜的,僅由家庭感悟生活是永遠不夠的。吟誦經典古詩文,就是讓幼兒在具體的物象中,感知前人對生活的認識,以獲取適應現實環境的更豐富的經驗。這里所言的“環境”既指自然環境,亦指人文環境。這里所言的“適應”,是主動的,以把自己融入家庭、社區、社會的群體之中。這就要求精選的古詩文詞,有利于幼兒充分感知人類所居住的環境是真、善、美四溢的詳和環境,從而激發幼兒熱愛自然、社會、生活及親情與友情的情感。
四、應是適合幼兒的經典。這就是說所選的古詩文,一應適合幼兒發展的需要與興趣,符合幼兒認知發展、情感萌發、社會化過程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規律與特點;二應是具有典范性、權威性的傳世之作。
在這些原則下,我們精選了經典古詩詞一百二十首,以作為幼兒應吟誦的古詩詞初選篇目。
為有效的實施教與學,對于所選的詩詞均從題解、作者、注釋與導讀四個方面提供了基本資料。其目的,一在為家長與教師對孩子形成一致性影響,統一其基本認識;二在為孩子以后溫故而知新時,激發感悟而預設些導火線。
在實施吟誦過程中,敬希家長與教師重在吟誦。抓住敏感期,一應盡其可能為孩子們創造出吟涌的實景環境,把吟誦與培養觀察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;二應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,把吟、唱、舞與音樂伴奏融為一體。對于詩詞本身的講解,盡可能在認真觀察實景中,力求用孩子能接受的淺顯易懂、具體形象的語言,解釋字義就行了。字義以外,不要過多的講解。因為幼兒強于記憶。一起記下,等到年長,自有豁然開朗的一天。是以記得多,悟的也會多。
上列遴選標準與即將推出的所選的古詩(詳見《人生應著的底色——經典古詩文導讀(第一集初稿)》),是否達到了“適合幼兒經典”這個總標準,筆者亟盼能聽到關注者的聲音。如蒙不吝賜教,則感激不盡。